闲聊静坐67,六妙门之还门,到底还给你什么-凯发体育客户端

2023-03-20 06:51:31 生活百科 179 ℃ 0 评论
说明:本系列图文只作为静坐方面的探讨,不作为实际修习的依据,请慎重阅读。

前言:

上一节讲了《六妙门的实观与慧行观,观出的境界是什么》,在头条上发表了很长时间,后来发现不打招乎地下架了,现在连个申诉的渠道也没有了,也就不想写了。于是就来知乎上试试,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则可以连续补全,如果不喜欢,就此打住了。

上节主要讲了止息之后的观息,先讲了观的分类:实观、得解观、慧行观。

【实观】——就是如实的观照,原本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慧行观】——依实而观,对事物认识的深入,悟理入道,如用四念住破除常乐我净得四颠倒等,达到以智慧观入的觉悟境地。

关于实观:

1、这个“实观”到底是实见的,还是想像的,会不会在脑海里建立一个类似于三维图像的?不是!实观就是如实而观,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真实的情况。

2、谁在观?原文说是心眼在观,即心眼感知了出入息、也感知了身中三十六物,但如何表述呢,所以就来了个比喻“想如空中风。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内外不净甚可厌恶。”,对这个想要正确理解,古文的“想”不是现代的思维,原意是取“相”放在“心上,所以外六尘(境)皆为相,皆可以放在六心上,所以,这个“想”千万不要理解成想像与思维,否则变成了假想观,而不是实观了。

所以这个心眼是很重要的,心指什么,心一般指六心(眼心、耳心、鼻心、舌心、身心、意识),六心以第六意识为统帅,所以一般说到心也就是指第六意识。故心观,是六心在观,关键是第六意识在观,统称为心眼。

关于修观及相应的境地:

所谓修,并不是修出一个清净心来,清净心是修不出来的,因为它本自是具足的,只是你没有觉知它,就像一面镜子本自照物的,只是表面灰尘太多了,就是借住六妙门等法,拂去尘埃,这就是一个证得的过程。

第一层:实观“想如空中风。皮筋骨肉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实观的相应境地: ” 内外不净甚可厌恶。”,这个内外不净,不单单是我们人的内外不净,连同体内的众多微生物也内外不净。

第二层:慧行观——破四颠倒及我执

“复观定中喜乐等受”,产生相应:“悉有破坏之相是苦非乐”。”又观定中心识无常生灭刹那不住“,产生相应:”无可着处。“复观定中善恶等法。”,产生相应:“悉属因缘皆无自性。”

因为深入细观,众多喜乐的感受,因为受到破坏的相状,意识到这些原本并不是乐法而是苦法,由于这些苦法的逼迫使一切都不是永恒的,包括心识在内一切都是刹那变化的,一切善法、恶法、不善不恶法都是无有自性的,所谓心中生起的悲喜,也是没有依处的,即“凡所有相皆属虚妄”,得到了四念处,破除了四颠倒。

修还的机缘

通过上面的实观及慧行观,达到相对应的境地后,就能够对原有的感知、觉念有了更深刻的觉悟,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

观解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析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还亦有二。一者修习还。二者与还相应。

观解,这个观是用智慧进行观照,这个“解”就是解开、领悟,就是说通过运用智慧观照领悟,从而引发了心缘观境,这个心缘观境即有实观又有慧行观。这样就破解解析了一切的觉察到的心念都是迁流转动虚妄不实的,到了这个程度就可以舍弃观息而修持还门了。

还门也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修习还门,二是与修还相应的境界。

修还——什么是还,谁在观,在观谁

这个“还”,现代中文的意思是“归还”,但这里有更侧重“还原”的意思,或者说有“溯本求源”的意思,这到后边更能理解“还”的本义。

一修习还者。既知观从心发。若随析境,此则不会本源。

第一讲修习修还门的人,知道了观是从心发出的,即【既知观从心发】,“观”这里指所观之境,这个所观之境的始作诵者是从心发出的,如果心随着我们所观的境而转动的话,那么根本就不会达到观的本源。

如《楞严经》卷二所说:“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应当返观此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

所以就要追究这个心是从何处而生的,你不能你的心老随外境转啊转啊,要探求这个心是怎么回事,即【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是从观心而生的,还是从不观心而生的。

觅心的问题

从 上面看,本来要探究心是谁生的问题,现在又多了个“观心”,和“不观心”。这两个心又是什么玩意?

若从观心生,则先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之中,未有观故。

如果所观之境的心(能观的心),是从所“观心”而生起的话,那么先前(数随止等法门中)应该有观,而现今的事实却不是这种,为什么呢?在前面讲到的数、随、止三门之中,有境存在,却并没有“观心”。

若非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是灭,法已谢,不能生现在。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

如果所观境地的心(能观的心),由“非观心”而生的,又分为两处情况:一种是“非观心”灭了后而生的,二是“非观心”未灭时而生。是哪一个呢?

如果说是“不观心”灭掉后所生的心,那么前面的“不观心”灭了,也就是法已谢灭了,则不能生现在的心;如果是“不观心”不灭可生的心,那么就有两个心存在。这两种情况都不可以得到。

所以推广开来,“非观心”灭生也不灭生,“非观心”非灭生非不灭生,还是不可以得到,即不可得。

这里采用了四料拣的方法,当然也比较复杂,这里也不说了,其实我也不一定能说得清楚,因我悟性太低。

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忘还源之要,是名修还。

这样一路观下来,最后连心都找不到了,如同《楞严经》里七处征心,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得到“观心”本就不生,何以谈有,不有即是空。《心经》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即一切,一切即空。

既然空了,何来观心,若无观心,又何来所观之境,能观的心(智)与所观的境都没有了,这才是“还”的根源的精要,这样才叫修还。

与修还相应

二与还相应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析,返本还源。是名与还相应。

二是讲了与“还”门相应的情形,心慧开发,什么是心慧,是相对于身戒而说的,身戒是以身守戒,这是身的方面;而心的方面,就要研慧,就就要开发智慧。大盘涅槃经二十八卷(北本——昙无谶译)有:‘身戒心慧,不动如山。’。

做到了心慧,则不费任何功力,就可以任运自如地破析诸法,这里对“任运”作点补充。

在前面的止相应里有“二与止相应者。自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如欲界未到地等定法持心任运不动。”

泯的原意是消灭,泯然就是安定的样子,达到入定境界,这时会出现什么情景呢?内外皆不见一切诸相,情况如同欲界定或未到地定的境界,这个欲界定感觉身体是如云如影,而未到地定呢,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并且出现了“持身法”,这个持身法就是有一股力量支持着你身体自然而然地达到最和谐的状态,这个“任动不动”是入定的一个状态标志,不会受到干扰,也不会无事生事。打个比方有人找你简单问个事就走了,但答了但心不会动摇,接着入定,并且始终在清楚的状态下进入定,这才叫任运不动。

如果别人和你讲了几句话,人走了,你心静不下来,又要重新上坐,重新进入状态,这就不叫任运不动了。

所以,心慧开发后,毫不费力就能任运自如地破析诸法,达到了返本还源,这就是与“还”相应地境地了。

既相应已,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心随二边故。尔时当舍还。

既然与还门相应完毕,修习者应当知道,如是离开了所观的境和能观的心,归于无能观与无所观,但是结果还是离不开所观的境与能观的心,因为修习者不是执行两边了,要么执于无能观的心,要么执于无所观的境,这时就要舍下“还门”而修“净门”了。

整理翻译不易,随手点赞,系统会推荐给更多需要的人,谢谢! 同类热门推荐 67、关于表象和内在 2754人看过 67 不要帮助那些苦命人 32266人看过 《入瘾》(无删减版)by暧昧散尽txt百度云小说全文阅读 23796人看过 干货分享丨通过python生成4种不同的测试报告,过程对比 13890人看过 一文讲透!实现一个python selenium的自动化测试框架如此简单! 99409人看过 本站只为传播信息,不对所发布的内容本身负责。如有凯发k8国际手机app下载的版权及其它问题,请联系站长处理。

本文tag:[什么] [到底]

网站地图